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新闻中心

金华市将在未来15年加快海绵城市建设

返回列表 来源:南京翔凤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:2020-09-05 12:08:18

  所谓海绵城市,是形容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,实现雨水由“快速排除”“末端集中”“收纳治污”向“慢排缓释”“源头分散”“自然净化”转变。


  据悉,未来15年金华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,构建良好的城市水生态系统,充分发挥城市水体、绿地、道路、广场、小区对雨水的渗透、吸纳和净化作用,缓解城市内涝,提升水体水质。


  此次专项规划,将重构市区的自然生态格局,建设5大示范区,实施40个试点项目,彻底改善水生态、水环境、水资源和水安全。到2030年,金华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。


  海绵城市破解“城市看海”


  一遇暴雨、洪水,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水流成河,甚至一片汪洋,“城市里看海”的景象近年来在各地屡见不鲜。


  随着城市加速发展,路面、地面铺装、硬化越来越多,丧失了像海绵一样的吸水“弹性”。地面无法吸水、储水,大量的雨水只能往排水管网奔涌。遇到管网堵塞和管径偏小,排水不畅,短时间内很容易在城市低洼处形成内涝。海绵城市建设,首先就要破解这一“城市病”。


  在规划草案中,金华海绵城市建设以近期到2020年、远期到2030年确定了三大总体目标。一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,近期不低于75%的建成区面积要达到25%以上,约29平方公里;远期要达到80%以上,约180平方公里。


  二是市民关心的排涝标准。近期,要求以排城市内河来水为主的排涝泵站,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,24小时暴雨一日排干。排城市雨水管渠内的来水,排涝标准设计重现期为2年,其中重要道路下管渠标准为5年一遇,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为20年一遇。远期,通过雨水管网改造、排涝泵站提升,以及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措施,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。


  三是防洪标准,近期市区核心区块干流防洪堤按50年一遇要求实施,远期达到100年一遇;近期其他区块干流防洪堤按20年一遇标准实施,远期达到50年一遇。


  构建一个绿色海绵体系


  根据规划草案,金华中心城区将构建一个以绿色廊道、海绵公园、海绵道路、海绵建筑与地块为主的绿色海绵体系。


  绿色廊道包括三级河流廊道和城市环路、高速公路、铁路两侧的防护绿廊。其中,金华江、义乌江、武义江为一级河流廊道,三江汇流构成了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综合生态廊道。二级河流廊道包括白沙溪、梅溪、通元溪等主要支流,承担区域生态功能,是重要的排水通道。三级河流廊道以沟渠坑塘为基础,是地块间主要输水廊道。


  海绵公园分为两级,一级公园与河流廊道连接,具有重要的雨洪调蓄、水质净化功能;二级公园不与河流廊道连接,是周边地块重要的雨水调蓄绿地。海绵道路主要是各类城市道路,着重提高雨水渗滞能力,防止出现内涝。海绵建筑与地块包括居住小区、旧城改造、公共建筑、工业仓储建筑,它们是海绵城市建设源头控制的重点。


  打造五大海绵示范区域


  基于金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,市区拟确定多湖中央商务区、二七新村旧城改造区、湖海塘运动休闲区、尖峰山高尚休闲生活区,以及北至环城北路、南至婺江东路、东至胜利街、西至后城里街的老城区,作为金华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区。


  比如湖海塘运动休闲区,区域内有金华主城区最大的景观水体湖海塘,周边分布大片绿地,东侧与武义江相邻,滨江部分还有大面积绿地,可以充分发挥绿地水体对雨水的蓄、滞等功能。


  再比如二七新村旧城改造区,居住用地布置集中,建筑也多为高层,加之地下空间开发强度较大,雨水自然下渗面较少,适宜集中布置雨水调蓄设施进行雨水回收再利用。


  多湖中央商务区有金华的“陆家嘴”之称,小街区、密路网的城市特征明显。而且,区域内用地紧张、建筑密集,缺乏可供大量蓄水的山塘水库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多湖中央商务区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雨水的快速下渗、削减雨水峰值,防止内涝产生。


  针对多湖、二七、湖海塘和尖峰山等示范区,专项规划建立了金华海绵城市近期实施项目库,计划实施项目40个,全部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。如拟建中的武义江东岸临江公园,将以下沉式绿地、透水铺装、慢行系统建设为主,对雨水进行渗、滞、蓄、净,建成为一个海绵公园。根据计划,到2020年建成36个,2025年前40个试点全部建成。


咨询热线

025-52402198